编者按
观江淮风起云涌,察皖间细微秋毫。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与中新网安徽客户端推出【中新皖间观察】专栏,旨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以独家观点为引领,生产差异化文字传播产品,从专业角度洞察安徽,梳理安徽文化、社会等领域热点事件经纬。
产业发展壮筋强骨,文化艺术涵养精神。皖北萧县外强筋骨,内养精神,立足防腐蚀产业优势,传承龙城书画艺术,成为县域发展中的一支奇兵。
(资料图片)
1月31日,萧县新春第一会,聚焦如何壮大“全国防腐蚀第一县”。
萧县县委书记陶广宏和县长朱新华与12家防腐建筑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听心声、话愿景、谋发展。萧县别名龙城,古称萧国,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接江苏、山东、河南,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徐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萧县还有“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之称。萧县的防腐蚀产业,成为该县发展的筋骨血肉。
萧县县城风光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萧县的防腐蚀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在2005年获得“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桂冠,此后相继举行了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
20世纪60年代末,从萧县走出一帮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他们手持毛刷、铲子等简易工具,背井离乡,闯荡市场。起初,这些农民只能承担一些小型化肥厂、化工厂及小锅炉、小油库等建筑物、构筑物的粉刷和油漆活。
1978年之后,萧县防腐蚀工作队如同雨后春笋,施工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1985年萧县防腐产业开始形成。防腐施工领域也从最初的化工行业,拓展到油田、水电、冶金、化工、食品、酿造等工业领域,施工队广涉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后,萧县防腐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有二、三级防腐公司30多家,300多个较大的工程队活跃在全国各地。
1996年,萧县全县防腐蚀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创产值6.7亿元,劳务收入2.6亿元,是“全国四强县”之一。萧县防腐蚀业由过去单纯的防腐扩展为防腐、保温、安装、建筑、装饰、筑路、防水等多个门类,不但能承担各类设备、各种管道的内外防腐蚀保温工程、玻璃钢衬里及耐酸耐碱和橡胶衬里工程,而且能承担金属热喷涂、金属及非金属管道安装、水泥砂浆衬里和水电气暖设备安装工程,承建了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航空航天、海底电缆、军事装备等一大批国家及军队重点项目的防腐安装工程,涌现出一大批品牌产品、优质工程和知名企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萧县架空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获巴拿马国际金奖。萧县防腐蚀业务遍布全国,并走出国门,开拓国际防腐蚀市场,开创了我国发展防腐蚀业区域经济的先河。
萧县风光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经60多年的发展,萧县腐蚀控制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之路,形成从科研教育、设计咨询、产品生产、工程施工到检验检测、管理维护的现有产业链,完成由单纯施工型向业务综合型转变,呈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萧县人民政府2023年工作报告显示,该县连续5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连续2年上榜县域发展潜力百强。
截至2022年12月26日,萧县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增长5.5%。萧县防腐蚀企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主力军。萧县防腐的农民由“黑包工”—农民工—打工族,逐步转变为掌握高科技、尖端科技的产业工人,防腐蚀产业已成为萧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防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尽管防腐不可避免,但并非无法控制。实践证明,通过耐蚀材料和腐蚀控制技术可以减少30%以上,发展防腐经济大有作为。
萧县风光 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萧县县长朱新华谈到推动防腐蚀业发展时,对当下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思路要清晰,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从研发、产品、施工、服务形成一个闭环,完成从单纯技术应用向“产、研、用”一体的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人才要培养,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创建萧县防腐蚀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防腐蚀材料研发中心、防腐蚀材料设备检测中心、防腐蚀施工质量检测中心,着力解决人才不足的被动局面。三是企业要协作,着力调整发展格局,摒弃“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产业互补,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打造总承包、专业承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强骨壮筋,在2023年,萧县正瞄准 “全省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目标挺进。(作者 刘浩)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