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客户端讯淮安因漕运而兴,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8月14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 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江苏淮安,看淮安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发展和运河保护,打造“运河之都”。
(相关资料图)
南来北往 河下古镇绘写千年运河文明
河下古镇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境内,位于运河之畔的这座古镇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
千年古镇河下 淮安楚韵文旅供图
过去的河下为淮北盐斤必经之地,是淮安重要的商埠。大运河漕运不仅带来了河下的空前繁荣,也让各类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1500多米长的石板街上,先后走出了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更催生出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状元、抗倭英雄沈坤等一大批文人名士。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宗教、美食也都在此交相辉映,成就了河下古镇独特的历史韵味。
吴承恩故居
虽经数千年历史剥蚀,河下古镇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淮安在对河下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与繁华重现上下了不少功夫。“对于河下古镇我们是做旧如旧,在尽量不改变古镇风貌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游玩。”河下古镇景区负责人马千里告诉我苏记者。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不仅惠及了游人,也提高了古镇上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上槽下洞 水上立交展现百年治水智慧
尽管对于淮安来说昔日的漕运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内河航运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淮安水利枢纽大运河立交这一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在现场可以看到,淮河在下方的河床上自西向东流向黄海,在其上方,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上船只穿梭,一片繁忙景象,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 大运河立交管理所供图
整个工程采用的是上槽下洞的结构,上部航槽承接着京杭大运河的航运,下方15个巨大的涵洞则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泾渭分明的水上立交保障了淮水的安澜,体现了中国人民400多年的治水智慧。古老运河与现代技术的交汇下,大运河的科技身姿尽显无疑。
如今,淮安水上立交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站在水上立交旁的安澜塔以及钢索揽桥,便可将这壮丽的运河景观尽收眼底。以此为重要景观,这里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淮安水利枢纽风景区,被赋予了展示水工技术、让更多人关注水利的内涵和外延。
安澜塔和钢索揽桥
大运河立交管理所所长李璟向记者表示,水上立交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一样赋予运河活力,为运河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去年7月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建,这座亚洲最大水上立交也将迎来扩建。
大运河流淌不息,贯穿古今,这条黄金水道积淀下了丰厚的两岸历史文化遗存。淮安既保留了河下古镇的旧貌,又展现了水上立交的新资,用自己的智慧谱写了运河之都的新篇章。
(记者/周芃)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